色素痣

色素痣

概述:色素痣也叫痣细胞痣(nevoeytic nevus)、痣、黑素细胞痣。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组,婴儿期少见,随年龄增长而增多,青春期明显,以后可逐渐消退。男女发病率相近,多见黑人。口腔黏膜处色素痣少见,外生殖器部位则较为多见,发病率为14.2/1万,且此处病变的组织病理常显示非典型改变。痣具有一定的相关表现型特征,如浅色皮肤,易于晒伤等,其分布有一定的家族模式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病属于发育畸型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长久以来,对于痣细胞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论。真皮痣细胞巢具有与表皮相连续的基底膜,这一组学特征自出生即显示,表明了真皮痣细胞可能由于表皮中痣细胞脱落而致。另一方面表皮与真皮痣细胞可能有不同的起源,表皮内和真皮中上部痣细胞排列成巢状,内含色素,雪旺氏特异性抗原检测阴性;而真皮深层痣细胞排列松散,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或雪旺氏细胞,雪旺氏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,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活性,而酪氨酸蛋白酶活性弱,无色素,提示表皮与真皮上部痣细胞来源于表皮黑色素细胞,而真皮深部痣细胞则来源于神经雪旺氏细胞。从组织发育方面推测,痣细胞是在遗传异常基础上,由神经嵴有缺陷的成色素细胞形成。在胚胎期40天时迁移至真皮和表皮基底层,并进一步分化为痣色素细胞。色素痣中的可见色素由表皮内的黑色素细胞产生。
    暂且不论痣细胞起源,在光学显微镜下,痣细胞类似黑色素细胞,缺乏桥粒或细胞连接。但二者又有明显不同,表皮内痣细胞聚集成巢,而黑色素细胞常单个沿真皮表皮交界处排列;尽管表皮色素细胞具有树突状分支,但不明显,需借助于多巴染色等手段来显示,痣细胞常不见树突状结构;痣细胞中的酪氨酸活性明显低于表皮黑色素细胞。在细胞培养条件下,痣细胞显示如下特征:①无贴壁现象(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,正常色素细胞无此现象);②无肿瘤源性;③短期培养中表达黑色素瘤相关抗原(神经生长因子受体、转铁蛋白P97、HHL-DR、蛋白多糖),并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。④真皮痣细胞较表皮痣细胞在体外易于培养,且生存周期长,尤其在先天性色素痣更为显著。与新生前臂皮肤黑色素细胞相比,无论有无TPA的刺激,来源于真皮的痣细胞均可形成克隆。⑤与表皮色素细胞培养不同,痣细胞多见双核或二核及群集色素小体。
    通过裸鼠动物实验研究痣细胞与黑色素细胞间转化关系发现,当转入v-Ha-ras基因时黑色素细胞可获得痣细胞的部分性状。利用黑色素细胞和痣细胞,导入SV40/Adl2杂交病毒可获得永生化细胞系,并保持有分化特征和一些转化标志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色素痣多发生于儿童或青春期,可呈斑疹、丘疹、乳头瘤状、疣状、结节或有蒂损害等表现。可发生于任何部位,数目的显著增多具有一定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风险性。色素痣大小由几毫米到几厘米,甚至面积很大,常左右对称,边界清楚,边缘光滑,色泽均匀。根据痣细胞内色素含量不同,颜色可为黄、褐或黑色,但也可呈蓝、紫色或近肤色。有些损害处可贯穿着短而粗的黑色毛发。先天性色素痣的色素形成早且皮损大,而获得性色素痣的色素产生需一定刺激因素作用,在阳光暴晒、激素、水疱性疾病、免疫抑制或化疗等因素作用下,痣迅速增大。
    1.根据痣细胞存在部位的不同,其临床表现也有不同,可分为3类:
    (1)交界痣:一般较小,直径0.1~1cm,表面光滑,无毛,扁平或略高出皮面,呈淡棕、深褐或黑色。多见于儿童。掌、跖或外阴部位的痣细胞痣往往为交界痣。交界痣恶变时,局部常有轻度疼痛、灼热或刺痛,边缘处出现卫星灶,如突然增大,颜色加深,有炎症反应、破溃或出血时,应提高警惕。
    (2)复合痣:外观似交界痣。但可能更高起,多见于儿童和少年。
    (3)皮内痣:损害为圆顶,逐渐增大,其直径达数毫米至数厘米,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状,或有蒂,可含有毛发。多见于头、颈部,少见于掌跖或外生殖器部位。
    2.临床表现的少见类型
    (1)湿疹样变:偶然在色素痣周围出现红晕样湿疹皮炎表现,有痒感,几月后消退。
    (2)花边样痣:表现为色素痣中心呈花网状,周围色素晕。色素晕处痣细胞由交界性痣细胞巢构成,并呈明显的细胞不典型性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痣细胞与黑素细胞基本一样,然而其特点为:①聚集呈巢,边界清楚,在制片过程中可因人工关系而与周同组织部分分开;②痣细胞内含有色素;③光镜下,痣细胞由表皮向真皮出现“成熟现象”的演变,即自上向下,由大变小,胞核也逐渐变小,趋向成熟,最后退化;④倾向于神经分化。
    在演变过程中,痣细胞的形态可依次分为:①透明痣细胞,似正常黑色素细胞,但略大,一般位于真皮表皮交界处;②上皮样痣细胞,常位于真皮上部,偶或毛囊或汗腺导管壁内,有不等量黑素;③淋巴细胞样痣细胞,常位于真皮中部,较小,浅表处痣细胞可含黑素;④纤维样痣细胞,位于真皮下部,呈长梭形。
    交界痣、复合痣、皮内痣的组织病理鉴别如下:①交界痣的痣细胞位于真皮表皮交界处,可同时累及外毛根鞘、皮脂腺或汗腺等,核分裂象罕见,无炎症细胞浸润。②皮内痣的痣细胞位于真皮内。③复合痣含有交界痣与皮内痣两种成分。

诊断

诊断:本病诊断不难,根据临床表现,皮损特点,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需与雀斑样痣、脂溢性角化病、色素性基底细胞癌、蓝痣或组织细胞瘤等病鉴别,其组织象不同。
    临床上关键要排除恶变,与恶性黑色素瘤鉴别;后者常不对称,边界不清,边缘不光滑,颜色不均匀;迅速发展,易破溃、出血,可形成不规则性瘢痕,组织学上有异形瘤细胞。

治疗

治疗:大多数色素痣一般无需治疗,必要时可行激光、微波、冷冻治疗。发生于掌、跖、肩等易摩擦部位,或有恶变症状时,应及早完全切除。皮损范围大者应切除后植皮。

预后

预后:湿疹样变几月后消退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